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在今年的国庆档电影中,《长津湖》被称为年度破防力作,被认为是国产战争片的“天花板”,成了网上的热门话题。时隔71年,作为这场战争的记录者和见证者,今年92岁的张崇岫当年拍摄了大量作品,用一张张布满硝烟的照片表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留存了人民军队战斗史上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的宝贵影像档案。
 
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亲历抗美援朝——张崇岫战地摄影作品展》更让我们重温了国家和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历程,激励广大干群赓续精神血脉,继续奋勇前进,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迈向新征程、奋进新时代,阔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向张崇岫等老一辈摄影艺术家致敬!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2021年9月24日,92岁的张崇岫和老伴儿来到“亲历抗美援朝——张崇岫战地摄影作品展”现场,与年轻时的自己“合个影”。  谢峰 摄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2020年10月21日,安徽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何颖为张崇岫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许文龙  摄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2021年10月7日,安徽合肥,张崇岫在家中翻阅自己的摄影作品集。新安晚报余康生 摄

 

随队出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张崇岫,安徽省巢湖市南乡人。1929年10月出生。时值国家动荡、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家庭革命情怀的熏染下,1942年,他报名参加了新四军七师巢南游击队。1948年,张崇岫被调至东线兵团政治部新闻训练班学习,分配到新华社九兵团分社搞摄影工作。从此,张崇岫开始了他的战地摄影生涯,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一边打仗一边摄影。1950年10月,张崇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九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长,除担任摄影记者工作之外,还负责指导三个军的摄影工作。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张崇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

“当时部队专职搞摄影的很少,我因为参加战争多,有过战场锻炼的经验,所以选我去当战地摄影记者。”张崇岫回忆。当时一共有100多名摄影记者前往朝鲜,其中,大部分是从照相馆招募来的摄影师。

1950年年底,张崇岫跟随部队入朝,他还清楚地记得,11月12日那天,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在两年多的时间中,他拍摄了大量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照片。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1951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1师战士们在某部连长毛长苗的带领下,一夜奔走120华里,赶到朝鲜金刚山县里地区,追赶截击逃窜的南朝鲜李承晚部队首都师。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张崇岫回国被分配到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当摄影记者。1958年转业到《安徽画报》任摄影组副组长。1980年调任安徽省文联办公室副主任。由于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1950年12月,长津湖北部地区外围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某部8连战士们拔除敌人最后一个据点,从四面八方攻入新兴里。

 

三卷胶卷,真实记录长津湖战役

在朝鲜战场,张崇岫用三卷胶卷,真实记录了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展开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1950年12月,在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0师战士在冰天雪地的战壕里准备迎击敌人。  

1950年11月底,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兵分两路,沿长津湖两岸冒进。志愿军九兵团穿着单衣,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出其不意地到达预定区域。志愿军向美军发起勇猛的冲击,和美军在阵地上反复争夺,战斗一度处于胶着状。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两次派部队围歼,终因战线太长,兵力分散,被围之敌在坦克、航空兵的支援下收效甚微。

九兵团政治部摄影组的同志几次要求随部队到前线采访都被婉拒,一是因为夜间战斗,照相机发挥不了作用;二是战斗激烈,难以保证摄影人员的安全。但张崇岫想:摄影记者不上前线怎么反映前线战斗?按捺不住,拉上同为战地摄影记者的季一平赶往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的指挥所。刚推门,警卫员就示意他们不要说话,警卫员告诉两位记者,宋时轮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了。张崇岫看着宋时轮站在地图前,眼睛微闭着、条理十分清晰地对作战处长金冶下达作战命令。张崇岫忽然感到来的不是时候,于是,拿出相机,想拍张照片就走。九兵团指挥所设在山洞里,发电照明靠的是国内带去的发电机。为了拍好这张照片,张崇岫突然对金冶说:“抓起灯泡。”金冶一把抓起100瓦烫手的灯泡,宋时轮正好手指着地图。此时,宋时轮本能地眨了眨眼,回头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同去的摄影记者季一平拍下了这一画面。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1950年11月,志愿军在冰天雪地的山区,向长津湖战场前进,迎战向北推进的美海军陆战一师。

长津湖围歼战整整打了九天九夜,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座英雄的丰碑。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强大的攻势之下,美军不得不撤出长津湖地区。

在朝鲜战场上,张崇岫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用大无畏的精神和精湛的摄影技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真实残酷的抗美援朝的战争场面,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顽强作战的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形象。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1950年12月,中朝人民军队向号称美军王牌的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兵第7师等部队展开围歼战。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被张崇岫视为一次难得的机遇。“既然去了前线,就一定要想办法拍好照片。”在张崇岫的摄影集里,有一张美国士兵从坦克中爬出来投降的照片,是当时在美军部队撤退的混乱中拍下的。“子弹、炮弹一直没停,如果没胆子去拍,就拍不到这个场景了。”

由于受技术与设备的限制,张崇岫的战地照片多为白天,但也有一张夜晚的战斗场景的定格。当时,在严寒的长津湖夜战中,第二十七军一个连队机枪手正在向美军阵地射击。因为晚上只能拍到近景,远景拍不到,张崇岫就用镁粉灯打了光,拍下战壕里的士兵。没想到洗片子时,发现把远处美军帐篷被击中燃烧的场景也拍到了。张崇岫每次回忆起那张照片的拍摄经历,仍感惊喜。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在严寒的长津湖夜战中,第二十七军一个连队机枪手正向美军阵地射击。
提前构思,拍出《胜利会师》的经典画面

当时,由于物资紧缺,胶卷非常珍贵,“拍一张就要成功一张”张崇岫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提前构思,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1952年11月25日,中国第一套志愿军邮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发行,全套邮票共计四枚。

 

其中,第三枚《涉江追击敌人》、第四枚《胜利会师》的画面均采自张崇岫的摄影作品。而《胜利会师》是张崇岫在拍摄抗美援朝战争中,自认为最满意的作品。照片拍摄于1950年冬天,由于长津湖战斗的胜利,志愿军第二十军五十九师先头部队,在咸兴港与朝鲜人民军战士胜利会师。为了拍下这张照片,张崇岫独自一人,冒险在雪地里徒步四五十公里,走了七八个小时,才到达咸兴港。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1951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战士们冒着炮火和敌人的阻击,涉水强渡昭阳江。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1950年12月,长津湖战役胜利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9师侦察队,与前来的朝鲜人民军战士在咸兴港胜利会师。(该图片后被制作成邮票在全国发行) 

“当年解放战争胜利后,苏联有记者来中国拍照片,我跟着学了不少,他们在上海拍过这种类似的‘胜利会师’镜头,所以,我知道长津湖胜利后,可能会出现这个场景,专程赶到咸兴港来拍摄。”张崇岫的摄影敏感与预判没有错,当他赶到咸兴港时,美国兵在大量坦克、飞机的掩护下早已亡命撤退。他看见朝鲜人民军海防部队和志愿军第二十军五十九师侦察连迎面而来,双方胜利会师,场景非常热闹。张崇岫不顾疲劳,兴奋地为大家拍照,记录下这珍贵而极具历史价值的画面。而这张底片和照片,也被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收藏。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8师政治部、司令部为172团3连授“杨根思连”锦旗。杨根思是新中国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生前系该连连长。小高岭战斗中,他率部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最后只剩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入朝随军作战的两年多里,张崇岫携带一部相机、几十卷胶卷,拍摄了两千余张战地照片。在他拍摄的画面中,有人民志愿军战士在炮火和风雪中追击敌人的英雄场景,也有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军战士胜利会师的热烈场面;有志愿军战士穿过齐腰深的大雪向长津湖地区集结的珍贵画面,也有美国陆军第23步兵师坦克队士兵举手投降的胜利画面;有女文工团员为阵地上的志愿军战士唱歌的欢快场景,也有志愿军战士在汉江北岸顽强阻击敌人进攻的激烈画面……通过张崇岫这一张张珍贵的抗美援朝历史图片,让我们再一次感爱到长津湖战役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丰功伟绩和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

图片张崇岫     文字 |  李旻晖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价川地区痛击敌军。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1950年12月,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战士们在炮火和风雪中追击敌人。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1950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在长津湖战役中冒着炮火,强攻美海军陆战队1师山头阵地。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1950年12月,在零下30度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穿过齐腰深的大雪,向长津湖地区集结。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为了粉碎敌人“在朝鲜蜂腰部建立新防线”(即在中朝军队的侧后方登录)的阴谋,1951年4月22日,中朝人民军队发起春季反击作战。这是志愿军在向南开进。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1951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9师战士正在翻越云鹤山,挺进抱川至汉城公路。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志愿军第九兵团下属三个军,二十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共计十二万多人。在朝鲜打了三年零一个月的战斗。这是1951年向三八线南发动的第五次战役,战士们冲出阵地一刹那。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向敌人阵地猛插的尖刀部队,当敌人炸弹爆炸时,边打边前进。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我军在炮火掩护下,突入敌人阵地。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1951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与美军展开对攻战。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1951年5月,朝鲜江口洞,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9师战士们在抱川通往汉城的公路上,以简陋的轻型装备缴获美军坦克数辆。图为美国陆军第24步兵师坦克队士兵举手投降。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1951年5月,江口洞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大批美军士兵。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志愿军女战士和朝鲜人民军女战士一起跳舞。

 

长津湖战役|92岁老战士用影像讲述亲历

1952年冬,朝鲜兴高山修筑工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战士们,在坑道口张贴春联,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祝福祖国和人民,表达了战胜敌人的坚定决心。
 

来源:人民摄影

 

(0)
上一篇 2021年10月15日 下午2:17
下一篇 2021年10月15日 下午5:24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